译:AI 让我变成了一个人的内容生产公司

发布于 2025年7月31日

原文: https://every.to/working-overtime/ai-turned-me-into-a-content-agency-of-one-561948be-5370-4306-a433-b352a572705e
作者: Katie Parrott
译者: Gemini 2.5 Pro

我是如何做到的——以及它如何改变了游戏规则。

As AI races ahead, we try to step back from the fray every once in a while. Each quarter, we gather for a "think week” to reflect on our work from the previous quarter and come up with new ideas that we can build to keep delivering an incredible experience for our readers. In the meantime, we’re re-republishing five pieces by Katie Parrot with insights on how AI is changing our professional lives. Yesterday we re-upped her piece on how using vibe coding tools inspired her to want to learn to write her own software. Today we’re running her in-depth look at how she uses AI to amplify her skills as a content creator.—Kate Lee

随着 AI 的飞速发展,我们偶尔会尝试从喧嚣中抽身。每个季度,我们都会举办一次“思考周”,反思上一季度的工作,并构思新的想法,以便继续为读者提供卓越的体验。在此期间,我们将重新发布五篇由 Katie Parrot 撰写的文章,其中包含了关于 AI 如何改变我们职业生活的深刻见解。昨天我们重发了她关于使用 Vibe 编程工具如何激发她学习编写自己软件的文章。今天,我们将分享她深入探讨如何利用 AI 来放大自己作为内容创作者技能的文章。——Kate Lee


作为一名内容策略师和写作者,我很少停下来计算自己到底产出了多少东西——直到我真的去算了,那些数字让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活在现实中。

几周前,我坐在电脑前,为我的一个自由职业客户规划下个月要做的所有事情,突然间,我意识到我需要负责的内容数量简直多到离谱:

  1. 8 篇博客文章
  2. 3 本电子书
  3. 24 篇 LinkedIn 帖子
  4. 8 个 LinkedIn 轮播图
  5. 24 条 X 帖子
  6. 16 条 Instagram 帖子
  7. 8 个 Instagram 轮播图
  8. 16 篇 Facebook 群组帖子
  9. 24 封电子邮件

过去,当我在一家营销代理公司任职时,每周产出两篇文章就已经算满负荷工作了。而我刚刚列出的工作量,足够让一个小型内容营销工作室里的三四个写手忙活两到三个月。

然而,这些都是我一个人完成的。大约只用了两周。在 AI 的帮助下。

没错:我正在使用那些让许多人——尤其是创意专业人士——担心会抢走我们工作的工具,去实实在在地抢走别人的工作。

我不禁思考:我对此感到心安理得吗?

理论上听说 AI 会扼杀工作是一回事。亲眼目睹它的发生——并且在“凶器”上看到自己的指纹——则是另一回事。但我不仅仅是在与负罪感作斗争。我还在努力理解以这种方式工作意味着什么——AI 赋予了我力量,让我能做得更多、更快,并且达到几年前无法想象的规模。因为眼前的任务不仅仅是跟上节奏,更是要决定我想参加一场什么样的比赛。而这,正是事情变得有趣的地方。

从工具到变革

我开始使用 AI,并不是为了取代谁。和我们中的许多人一样,我最初只是出于好奇开始尝试这些工具。它们真的能让我的工作更轻松吗?能帮我工作得更快或更好吗?

我从一些小事做起,让 ChatGPT 建议博客文章的标题、总结研究报告或生成粗略的大纲。起初,它仅仅是一个工具。不过是这个推崇效率的行业里又一个生产力技巧罢了。

在我使用 AI 的两年多时间里,我必须承认:AI 不仅仅是帮我更快地生产内容——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能做的事情的规模。我过去常常碰到的那些限制——时间、精力、能力——的门槛被大大降低了。那些琐碎乏味的工作,比如重新格式化草稿、插入相关链接、或为了清晰而调整措辞,都变得更容易管理了,我的精神负担减轻了,在不同任务间切换的认知成本也降低了。我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和精力,交付更多的内容。

但速度并不是我 AI 赋能工作流的唯一好处。我还能交付更高质量的工作,因为我不再因那些繁杂的体力活而心力交瘁。我可以专注于策略,专注于理解客户的需求,专注于打造独特的角度和观点——所有这些,在过去的生活里,我可能因为赶着截止日期和被交付物淹没而不得不偷工减料。说 AI 让你能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人类元素,这听起来可能有点老套……但 AI 确实让我能专注于那些真正重要的人类元素。

我开始将 AI 在我工作中的角色分为六个部分,这与我工作流程的六个环节相对应:

  1. 作为“第二大脑”
  2. 作为思维伙伴
  3. 作为初稿工厂
  4. 作为第一双“眼睛”
  5. 作为内容倍增器
  6. 作为产品经理

(如果你好奇,我使用的具体工具栈是:

  1. ChatGPT 进行规划和列提纲
  2. Claude 起草
  3. Lex 编辑和润色
  4. Spiral 进行内容再利用)

我们来看看这一切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我的工作流,但让它 AI 化

如果说我学到了什么,那就是:如果你想直接开箱即用 AI,你的体验会很糟糕。这些工具很强大,但它们并没有预装那些能让内容变得“好”的上下文。如果你想让 AI 产出的作品符合你的目标——无论是高质量的思想领导力内容、与品牌一致的营销文案,还是其他东西——你必须先给它喂入正确的输入。

这意味着要预先花时间在那些重要的特定元素上训练 AI。对我来说,这些资源包括:

  1. 风格指南。不仅仅是语法规则和品牌颜色,还包括语调、语气和关键的用户画像。AI 需要知道它在为写作,以及听起来应该怎么样
  2. 内容范例。收集一些能够体现我想要的结构、风格和细节水平的过往内容。当 AI 有了真实的参考时,它的表现会是最好的。
  3. 核心信息。因为这是市场营销,所以每一篇内容都必须与品牌的核心观点保持一致。AI 不能只是生成文案,它必须能够强化策略。

比如说,我在为一个客户开发一个思想领导力活动。如果没有 AI,这可能需要数周的研究、多次的草稿修改和无休止的调整。有了 AI,整个过程既更快也更有条理——但前提是我已经花时间正确地设置了它。

第一步:AI 作为“第二大脑”:构思与策略

我首先将品牌的定位、受众画像和过往内容喂给 ChatGPT。然后,我问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比如:

  1. 基于我们的目标,这个内容策略中缺少了什么?
  2. 在我们现有的内容中,哪些受众画像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3. 有什么我们尚未充分利用的角度可以探索?

AI 会发现我可能没有注意到的空白——帮助我像一个策略家一样思考,而不仅仅是一个写作者。

第二步:AI 作为思维伙伴:列提纲与搭结构

基于策略性的洞见,我使用 Claude 来生成大纲。AI 确保了结构逻辑清晰,与品牌信息一致,并涵盖所有关键点。

第三步:AI 作为初稿工厂:起草

我将粗略的想法口述给 AI 驱动的文字处理器 Lex,它会将这些想法扩展成结构化的段落。这消除了面对白纸的恐惧,并加快了写作进程。

第四步:AI 作为第一双“眼睛”:编辑与润色

AI 会在我提交工作成果前帮我进行审查。例如,我会这样提问:

  1. 基于漏斗策略,这份内容清单中是否遗漏了什么?
  2. 我们是否在强化正确的品牌信息?
  3. 这与我们的内容范例是否一致?

AI 会标记出我可能忽略的薄弱环节、不一致之处和潜在机会。

第五步:AI 作为内容倍增器:再利用与分发

一旦文章完成,我使用 Spiral 将其转换成一篇 LinkedIn 帖子、一封电子邮件和一条 Twitter 推文——所有这些都使用品牌既定的语调。

第六步:AI 作为产品经理:打包与规模化

项目完成后,我让 ChatGPT 将所有东西打包成一个可复用的框架,包括交付物、工作流程,甚至定价和打包选项。这样,我就可以将相同的流程应用于未来的客户,而无需从头开始,从而将一次性的工作转变为一个可规模化的系统。

通过这些步骤,我可以在一天内完成一篇思想领导力文章,而不是三天。我可以在几次专注的工作时段里,批量生产出整整一个月的内容。

AI 不仅仅是在加速我的工作流程——它正在重新定义作为一个单枪匹马的运营者的可能性。这很令人兴奋:它促使我更大胆地去思考我能创造什么,以及我能对我合作的组织产生怎样的影响。

但它也引出了一个我无法回避的问题:当每个自由职业者、代理公司和营销团队都开始这样工作时——当一个人能完成五个人的工作时——会发生什么?如果 AI 让我如此高效,它是否也让其他人变得多余?

还有另一种看待这个问题的方式。如果 AI 让一个人能做五个人的工作,这不仅仅意味着更大的压力——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通过降低内容生产的成本,AI 为新项目、新业务和新型创意工作打开了大门。一个单枪匹马的创业者现在可以建立一个成熟的媒体品牌。一个营销团队可以达到曾经只有财富 500 强公司才能达到的创作水平。而且从历史上看,技术进步所创造的工作岗位通常比它们取代的要多。

然而,历史并不能保证未来,我们如何将 AI 融入工作,不仅仅是关于可能性——更是关于我们的选择。

每周 15 小时工作制真的近在眼前了吗?

理论上,AI 可能成为那个最终能让我们实现不同工作方式的工具。它本可以让我减少工作量,用更少的时间实现财务目标,并腾出时间来关注真正重要的事情——人际关系、休息,以及我书架上越堆越高的没玩过的桌游。

在某些方面,它确实做到了。曾经需要几天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只需要几个小时。一个曾经可能需要一个团队来执行的完整内容日历,现在我一个人就能大规模地制作出来。曾经让人不堪重负的工作,现在变得流程化、结构化、高效化。

那么,如果 AI 让我如此高效,为什么我还在工作这么长时间?

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 1930 年代预测,技术进步将带来每周 15 小时的工作制。从那以后,每一次效率的重大飞跃都会引发人们的猜测——是时候了吗?我们终于要实现了吗?每一次,答案都是一样的:还没有。

因为,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工作并不是那样运作的。

效率并不一定会减少我们的工作量——它会扩大工作量。我们能产出的越多,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期望就越高。当产出变得更多时,对于“足够”的标准也会被推得更远。

我不再是每周写两篇文章,而是可以写八篇。

我不再是每月发几条 LinkedIn 帖子,而是可以创建 24 条。

我没有用 AI 来减轻我的工作量,而是用它来承担更多。

作为一名自雇者,理论上我有退后一步的自由——将效率提升转化为更多的休息时间,而不是更多的产出。但当我审视整个工作环境时,我知道单靠效率并不能保证稳定。市场会调整。曾经看起来令人印象深刻的工作,最终会变成基线水平。这才是促使我不断前进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我在追逐无尽的增长,而是因为知识工作的根基正在发生变化。

一场不同寻常的 AI 军备竞赛

我们创造的这些工具非常强大。它们让高质量的产出变得大众化,使得个体运营者、小企业和大型公司都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地进行大规模创作。在许多方面,这都是一个净利好——门槛降低了,机会增多了,执行宏大想法的能力也变得前所未有地触手可及。

它们也把我们推入了一个过渡时期。AI 赋予了我们不可思议的能力,但它也创造了一种新的跑步机。问题不仅仅在于 AI 是否会为我们节省时间,而在于我们是否真的会允许自己把那些时间拿回来。

我愿意相信,我们可以用这些工具来设计更好的工作方式,而不仅仅是更快的方式。不是让 AI 来设定节奏,而是我们可以停止追逐无尽的生产力增长,并为我们自己定义生产力的真正含义。

目前,我正在进行实验:测试我使用 AI 的边界,弄清楚在哪些地方速度是有用的,又在哪些地方它只是为了工作而创造更多的工作。我知道这些工具不会消失——所以真正的挑战不在于是否使用它们,而在于如何有意识地去使用。

因为知识工作的未来,不仅仅在于谁能产出最多。而在于谁能为自己的生产力设定规则。

评论 (1)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第一条评论吧!